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农业要闻
|
政务公开
|
科技广场
|
热线服务
|
市场资讯
|
创建活动
|
新农村
|
专题报导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市场资讯 » 种养大户 » 正文

限时抢购,“土”生姜赞声一片

发布时间:2017-5-28 16:53:29   转载来源: 三明日报  浏览次数:2641  字号:  【关闭窗口

51岁的农妇,读书读到小学二年级,写的字歪七扭八,普通话也说不标准,可她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办起了农场,不仅让自己脱贫,还带动了村里人致富……她叫林幼娥,大田谢洋科里村老娥农场的创始人。

好人缘打下好基础

老娥是林幼娥的昵称,村里老少,甚至来客,都这么叫她。大家都非常敬重这位热心的农妇。

“二十岁就嫁过来了,那时家里穷,为了让四个孩子有书读,我做过十几年的裁缝,后来尝试做农资经营。”做农资生意,并没有给林幼娥带来多少收入,却让她收获了无数好人缘。无论谁来,她总先泡上一壶茶让人喝;邻居没钱买农资,她总说农活要紧让邻居赊账;老大爷来买化肥,她扛起来送上门。

“碰到邻里有事,她总会第一时间来帮忙,到现在谁家里有点事,都会先让她帮忙出主意。”村里的林大姐说。做农资生意其实很辛苦,林幼娥每天起早摸黑县里乡下两头跑,还得装卸肥料和农药。“以前要坐两三个小时车到县城才能买到农药化肥,但是一想到能给乡亲们带来方便,我就觉得特别值得。”林幼娥说。正是这份热情和善良,让林幼娥成了乡里的“大红人”。

走特色效益之路

林幼娥边做农资生意,边尝试其他创业门路。“当时什么也不懂,看到别人做就跟着做,茶叶种植加工、林场种植、生猪养殖,水果种植……”她不断尝试,可是由于缺乏经验,把握不住行情,尝试一个接着一个失败了。

历经几次失败,林幼娥认识到,要成功创业,必须独辟蹊径,盲目跟风只能招来惨痛的失败。她多方考察后发现生姜有很好的市场前景,2012年贷了款收购生姜。

没有技术,也没有销路,如何做好生姜生意?她又开始学习。两年间,她学会了生姜清洗、储存、加工等技术,成了行家。

生姜不易贮存,储存周期短,经常烂在地窖里。林幼娥走访省内许多生姜基地和老姜农,研究出生姜脱水技术,对生姜进行产品深加工,制作成生姜粉和脱水姜片,提高了生姜的附加值。

“生姜要加工成粉和姜片,洗和晒都很关键,否则就有很大的泥土味,口感就很不好。”林幼娥从茶叶机械加工中获得灵感,自行改装茶叶机,增加自动翻滚水洗功能,让生姜粉达到了自然晒干的效果,避免了自然晒干扬尘污染的问题。为了保证规范操作,她还专门请了知名生姜加工厂的技术员对农场的工人进行培训指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只卖我自己家人也吃的东西,我吃的健康才敢给别人吃,希望所有人都能吉祥安康。”林幼娥将产品注册“祯姜”商标,“祯”意味着吉祥。

品质好、口感好,她做的生姜粉和脱水姜片赢得赞声一片。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上万斤的生姜加工产品,仅靠口口相传是无法打开销路,好产品还需要好营销。

在孩子们建议下,林幼娥开始了网上销售。她选中了“淘宝”“京东”等平台,开展限时抢购等活动,激发网民的购买欲望,省内和省外订单猛增;在线上宣传时,采用大量图文介绍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无污染生产全过程,展现了原产地直供食品的原始样子。

“多亏‘触电’了,否则,我真是哭都哭不出来啊!”看着生姜产品有了销路,林幼娥别提多高兴了,“我会一直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卖最‘土’最健康的生姜和农副产品,带着村民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吴联参)


转载者: 林玉霖  

网站地图 |

您是光临本网的第 位网友
主办: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承办:三明市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站
地址:三明市梅列区红岩新村37栋农业大厦
闽ICP备1100719号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
农业执法举报电话:8234019  渔业执法报案电话:8258028
  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8225535
Android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