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西部,闽江流域上游,武夷山与戴云山脉之间,位于东经116º22'~118º39',北纬25º30'~27º07'之间,东西宽
三明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65
三明是福建重要的农业产区。全市耕地面积284万亩(其中水田231万亩),8个县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2011年,农牧渔业总产值237.24亿元,其中农业170.08亿元,牧业44.69亿元,渔业15.4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322.42万亩、产量114.0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果树114.43万亩、95.24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蔬菜147.16万亩、233.26万吨,面积第四、产量第三;茶叶34.09万亩、2.97万吨,产量第五;食用菌栽培5.22亿袋、鲜品产量23万吨,产量第五;肉奶产品16.15万吨,其中肉牛、肉羊年出栏名列全省第一位;水产品8.25万吨,淡水鱼产量第四。
涉农二三产业有所突破。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2家,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三和、光华百斯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3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9家。22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9.6亿元。共有休闲农业经营实体251家,资产总额10.81亿元,带动农户1.66万户,年经营收入近4亿元。
农业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有24个“中国特色之乡”,24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产品有建宁莲籽、永安莴苣、尤溪金柑、清流豆腐皮、永安闽笋干、宁化河龙贡米、明溪肉脯干、清流溪鱼、永安黄椒、永安鸡爪椒、明溪淮山、沙县板鸭、淮土茶油、安砂淮山、泰宁小籽花生、大田肉兔等16个;大田、尤溪、沙县、永安、明溪、宁化、清流等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全省35个县)。2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福建名牌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效用标企业6家、32个产品,绿色食品企业60家、83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02家、177个产品。大田的茶叶和泰宁的水稻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2011年末,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15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5.11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8.49万户,两者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6%。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30.12亿元,经营总收入达9.96亿元,实现可分配盈余7551.75万元。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至2011年底,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9.67万亩,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57.33万亩。农村户用沼气池持有量达8.78万口,占全市农户数的17.52%,年可治理农村养殖污水约130万吨,年节约薪材约26.31万立方米;14家规模养殖大中型沼气池,年可治理畜禽养殖污水80万吨。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已建立蔬菜钢架大棚或简易大棚2.3万亩;发展设施果业面积3000余亩;建立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企业19家、年生产规模3500万袋以上;建设标准化池塘面积2.5万亩;建立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190家,占全市出栏的57.16%;建立年存栏蛋鸡1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场16家,年出栏肉鸡1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场106家,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养殖场15家,年出栏肉羊100头以上养殖场191家。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2011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6.92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6.2 %;拥有小型拖拉机1.95万台,联合收割机1546台,水稻插秧机1364 台,拖拉机配套机具3.01万台,机耕面积261.96万亩、机播15.12万亩、机收面积92.91万亩,水稻耕种收割机机械化水平达到4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比。
明台农业合作持续推进。全市累计批办涉农(林)台资企业78家,总投资1.96亿美元,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300多个,推广面积17.5万亩;共建设12个对台农林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其中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现有各类台资农业企业30多家,总投资近1亿美元;已引台湾良种19个、农业新技术28项,推广面积达3.5万亩。
新型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开通农业155服务热线,改造128个乡镇畜牧兽医水产站,建有700个乡村信息服务站点,445个县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40多个农机零配件经营点、农机维修点。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已有84个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占涉农乡镇(街道)的60.9%。
作者: 张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