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农业要闻
|
政务公开
|
科技广场
|
热线服务
|
市场资讯
|
创建活动
|
新农村
|
专题报导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市场资讯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农经工作 » 正文

“金燕子”带动千名村民就业

发布时间:2018-1-24 8:01:30   来源: 大田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3516  字号:  【关闭窗口

十年前,跳出“农门”的农村娃范晓燕,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跳回“农门”,扎根在农村,当起了“菜农”。十年后,省、市、县领导为这位执掌千亩良田,带动千名村民就业的“回乡能人”点赞。十年来,靠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和全新的营销理念,范晓燕闯出了一条新型致富路,带动武陵乡上岩村、太华镇西铺村、桃源镇桃新村和三里五乡的上千名农民工就业,付出农民工资达500万元之多。

“这十亩地作为草莓立体种植基地,农业技术培训教室就建在大棚里……”今年34岁的范晓燕,一身朴素的着装,头发盘成麻花辫,显得十分干练,一到基地就喃喃地念道,明年打算再次创业,搞农业旅游,农旅结合,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让外面背井离乡的乡亲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勤劳肯干,闯出种菜“致富路”

2003年,范晓燕从福建农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饲料公司做业务员,每天起早贪黑,虽有一定的成绩,却没丝毫归宿感。为了支持爱人,晓燕毅然辞去福州的工作,和爱人一起做“北菜南调”批发生意,从河南、河北、辽宁等地批发蔬菜,再运回南方贩卖。

两年的蔬菜批发生意让晓燕意识到蔬菜行业很有前途,可没有充足资金,在这一行根本没办法做大做强。与其在外面奔波帮别人做,倒不如回家自己种地,建立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

2005年9月,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家人提出,要把自家两亩责任田全都种上黄瓜卖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在丈夫的支持下,她的种菜计划终于付诸实施。为了卖个好价钱,除草、灌溉、挑肥、施肥……晓燕每天一大早就挑着两个木桶,走村串巷地到每户人家收集粪便,精心“伺候”着这2亩黄瓜,别人都觉得臭不可闻,她却毫不在意,日复一日的坚持。在辛勤的浇灌下,两亩黄瓜解决了整个家庭全年的开支,每亩净赚1万元,她掘到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初战告捷使她萌发更大的“野心”,她要做全县最大的“菜农”。2006年,她斗胆承包了责任田周边的28亩菜地种植黄瓜,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掀起“种菜热”。2007年,她跨乡到太华镇西埔村承包了150多亩田地种植花菜、莴笋、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并建立了67亩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多年后,她又辗转武陵乡上岩村、桃源镇桃源村、桃新村、东坂村等地,建设近千亩的现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头脑灵活的她,在与菜商打交道中也学会了一些经营之道,还结识了许多来自三明、泉州、厦门等省内的客商,并探索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又经过她苦心的经营,注册了“日日鲜”品牌,在县城满园春市场、商贸中心开起了日日鲜蔬菜配送中心,向各大酒店、食堂、超市进行蔬菜配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波折的几年,范晓燕的蔬菜基地不断壮大,从最初的两亩,发展到了上千亩,成了全县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基地从种植、营销扩大到保鲜、加工,路子越走越宽,市场不断的拓展到省内外。

诚信乐观,赢得多方援助

说起自己的种菜经历,晓燕的眼眶湿润了。在她12年的“菜农”生活中,一波三折,汗水夹着泪水,她经受了好几次“灭顶之灾”。但一次次的“狂风暴雨”并没有打倒乐观的晓燕,反而激发了她不服输的个性。

2006年,晓燕种植的28亩黄瓜取得好收成,可由于市场行情不好,那年亏损十几万,这给刚获得信心创业的晓燕以沉重的打击。这一年除夕,晓燕一一敲开乡亲们的大门,承诺第二年一定还上欠下的工钱、租钱。

2007年,上岩村第一书记张增田听闻后,深为她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在他的引荐下,晓燕从信用社获得了25万元的贷款,还清了欠下的工钱。同年,在小叶好友的入股支持下,夫妻俩“转战”太华镇西埔村,建立了150亩露天蔬菜基地,种植莴笋、花菜等本地时令蔬菜。在西埔种菜三年,晓燕的蔬菜要么被霜打,要么被雨水浸泡,一直没有产生效益。见此情景,股东们纷纷撤股,晓燕欠下了近40万元的债务。“那时候,手头上没有任何资金,可再难我也得咬牙坚持!”范晓燕并没因此而放弃,为了能坚持生产,晓燕把自己的结婚时的戒指、项链和耳环这些首饰都拿去卖了换种子。这些经历让晓燕意识到做蔬菜种植,靠天吃饭不行,晓燕决定发展大棚种植。

可一亩大棚建设成本要2-5万元,钱从哪来?

“团县委是青年创业者的基地,妇联是女性的家。”2009年,走投无路的范晓燕走进团县委、县妇联,在这里,她得到了温暖的拥抱。县妇联推荐她加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帮她规划创业道路,并帮她从邮储银行申请5万贷款。团县委也为她输入活力,引进泉州商人谢永健,投资48万元入股建设大棚。晓燕的父母也将辛苦攒下的20多万元拿了出来。

2010年10月,在各方辅助下,67亩钢架连拱蔬菜大棚终于完成。第一年,晓燕就把投资的本钱赚回。2011年,晓燕聘请山东寿光农业技术员指导种植,可由于技术员没把握好南北气候、土壤等差异问题,种植不成功,加上泉州客商临时撤资,这一年,欠下了十几万。

再次陷入绝境的晓燕欲哭无泪。当丈夫小叶问她是否坚持时,她的眼神更加坚定,她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012年,是晓燕的幸福年。先是被选为三明市人大代表,得到时任县委书记的汤俊生对她创业精神的肯定,并亲自到她的种植基地去参观,给她鼓励。随后,县里落实省里对超过50亩大棚种植大户进行每亩一万元的补助,晓燕一次性获得67.5万元的补助款。同时,时任三明市副市长的詹积富也来到她的基地,对她的创业思路和精神很是赞赏,并为晓燕带去了10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爱笑、乐观的女孩,运气总是不会差。”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她仍是满满的感动,她很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孝老爱亲,言传身教美名扬

“她是县有名的种菜能手,是令人敬佩的创业‘女强人’,更是我们眼中的孝顺好媳妇。”让范晓燕出名的却不是她的大棚种菜,而是她对公婆孝顺,对家庭的爱护。

范晓燕出生在城关,不算富裕,可从小衣食无忧,大学毕业后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晓燕在福州跑业务时,结识了摆地摊卖菜的老乡叶先举,小伙子叶先举只有初中文化,辛勤经营生意,风餐露宿,善良朴实,打动了范晓燕。“第一次到小叶家时,我惊呆了,房子已是墙不避风,瓦不挡雨了,家徒四壁,那时就一个念头,我要改变这家。”小叶的家境并没吓退晓燕,在家人的反对声中,甚至叶先举的父母也认为,大学生晓燕不可能嫁到他们家来。他们在世俗的诧异眼光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范晓燕和丈夫结婚十多年来,一直都很恩爱,他们共同经营着这个大家庭,无论是贫穷时,还是生活相对宽裕后。晓燕从不叫苦埋怨,每日默默地下地干活、洗衣做饭、伺候老人,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乡亲们都夸她“能吃苦,干活比个男人都利索!”

在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光景慢慢地好了起来。丈夫叶先举谈起她,都忍不住感叹:“刚回来种菜时,我心想她一个大学生,从小就没干过什么活,肯定不能能受这份苦!没想到后来还真做到了,说实话,我挺佩服她的。”公婆心中的好媳妇。“好媳妇”这个名头,范晓燕当之无愧。她对待公婆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事无巨细,想到做到。特别是小叶的奶奶瘫痪期间,晓燕为奶奶端屎端尿,擦洗身体,从不嫌弃。乡亲们都说:“自家孩子都无法做到这样,叶家娶了一个好媳妇!”

“人都会老的,我如何对待父母,孩子们以后就会如何对待我,所以我要给他们做好榜样。”多年来,晓燕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孝顺赡养,对孩子为人处世第一的教育,使这个家庭幸福和睦,为十里八乡传递了正能量。

在外是个女强人,在家善良、柔和、孝顺,赢得乡亲们赞声一片。

不忘初心,乡亲共富见真情

“以前家里全靠种水稻过日子,一年一亩地也就挣个一千多元,还不够家里看病吃药的,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一手收租金,一手收工资,一年可以收入两万以上。”近日,东坂村贫困户巫梅娣笑着算起这一年的收入。

巫梅娣丈夫过世多年,家里没有其它劳动力,她自己身体也不好,在晓燕的帮助下,她建起了自己的西红柿大棚基地,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临了。创业上,范晓燕是有名的“铁娘子”,风风火火闯市场;质朴的她,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个人富了不算啥,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为了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回馈社会,晓燕创立了大田县崇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资金的可以承包土地,自己建棚,自己管理;没有资金的可以租园区的大棚,等有了效益再给钱;在基地周边发展蔬菜种植的,她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包装,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她还提倡农户以投工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的利润分红,农民有了土地流转、劳动劳作、利润分红三项收入。

此外,范晓燕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公司+大棚+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划出13亩的青春扶贫标准蔬菜大棚,作为三明市青春扶贫大棚蔬菜种植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向有创业意愿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土地及种苗的方式,教授蔬菜栽培技术和大棚管理经验,不仅管种植,还报销售,让贫困户自食其力更有保障。

目前,晓燕的蔬菜基地解决16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户350多户,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十二年来,她的合作社和周边蔬菜基地已累计解决了2000多人就业,其中妇女占90%以上,残疾人40人,引领5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累计发放工资达500万元之多。“我也确实是个“富婆”,因为我的精神富足。”不少人认为晓燕现在是个大老板,是个“富婆”,而实际上,晓燕一家六口人还挤在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二手房里。不断投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晓燕结余存款并不多,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带动他人就业、增收,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晓燕先后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福建省乡村创富好青年”、“福建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福建省三八红旗手”“三明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返乡创业以来,范晓燕可以说是荣誉满身。对她来说,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但绝不是她追求的目标。“你再有钱,乡亲们也不可能都认识你。但我周围的乡亲们没有人不认识我的,一看到我来了,大家都拉着我,这种信任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晓燕认为,现在虽然感觉辛苦一点,但是很快乐。

 


作者: 颜全飚  

网站地图 |

您是光临本网的第 位网友
主办: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承办:三明市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站
地址:三明市梅列区红岩新村37栋农业大厦
闽ICP备1100719号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
农业执法举报电话:8234019  渔业执法报案电话:8258028
  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8225535
Android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