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农业要闻
|
政务公开
|
科技广场
|
热线服务
|
市场资讯
|
创建活动
|
新农村
|
专题报导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题报导 » 乡村振兴战略 » 正文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7-12-19 9:17:36   转载来源: 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1033  字号:  【关闭窗口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但由于“三农”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也由于我们对“三农”发展的规律还没有真正把握,“三农”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就包括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切实解决这个突出问题,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振兴乡村的大方向和总要求、总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宏观理论指导和根本实践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好一个关键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达成。

以为农民谋幸福为农村谋复兴为使命,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代表包括农民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一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引导农民走向富裕,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并且相对于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5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1149元,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452元;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35万人。城乡发展差距大还反映在教育、医疗、消费、就业、公共投入等诸多方面。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以此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无数事实证明,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为了增进广大农民的福祉,为了实现农村农民更好的发展。

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党和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很重要,政策重农支农惠农以及社会助农很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因为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体。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和价格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三农”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三农”工作中科学认识与处理党和政府与市场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既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也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3年,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内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当前,党中央已经作出了振兴乡村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工作指导,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涉农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职业农民培训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三农”政策落到实处;广大农民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各地农村扶贫工作经验表明,靠政府靠政策靠救济,只能缓一时贫困之危,单靠政府政策“输血”治不了穷根,农村农民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事关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三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广大农民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自己的事,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

以理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重心,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从理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幕。实行了30多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分多统少导致破碎化的承包权和组织化的大农业的矛盾以及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凸显。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并首次确定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修改中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将为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无疑将从制度上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有助于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组织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健全农民土地权利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着力化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冲突和人际关系矛盾,处理好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和保护农民财产权益的关系,处理好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和小农户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的关系。

以职业化现代化的农民为生力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业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了政策为导向,还得靠人才靠科技驱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笔者认为,这支队伍不仅仅包括服务“三农”的社会工作队伍,更应以培养造就职业化现代化的农民队伍为重责大任。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构成以初、中级为主,农业科技推广专业人才缺乏,职业化现代化的农民队伍尚未真正形成,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农产品供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农村青年才俊的大量外流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阻碍因素,并影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就得构建职业化现代化的农民队伍,并充分发挥职业化现代化农民的生力军作用,带领广大农民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农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为衡量标准,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职业化现代化农民的生力军作用,形成农民共建共享、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何福平


转载者: 李荟星  

网站地图 |

您是光临本网的第 位网友
主办: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承办:三明市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站
地址:三明市梅列区红岩新村37栋农业大厦
闽ICP备1100719号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
农业执法举报电话:8234019  渔业执法报案电话:8258028
  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8225535
Android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