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农业要闻
|
政务公开
|
科技广场
|
热线服务
|
市场资讯
|
创建活动
|
新农村
|
专题报导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专题报导 » 创业园 » 正文

让现代农业成为山区农民的聚宝盆

发布时间:2014-1-8 8:34:54   来源: 尤溪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1974  字号:  【关闭窗口

 

——尤溪县打造农民创业园的尤溪样本

自福建省尤溪农民创业园获省政府批准以来,尤溪县紧紧围绕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实用技术提升农业,以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主线,把农民创业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主打绿色化、智能化、观光化、标准化、循环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力求把农民创业园打造为发展现代农业、创业增收的重要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初显雏形。具体做法如下:

推行三项优化提质效。优化资金来源。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创业园创建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作为创业园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发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每年对创业园安排不少于40%、总额不低于1500万元,倾斜支持创业园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食用菌核心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蔬菜核心区流域整治等项目。优化项目策划。走高端化、高质化、高优化发展路子,策划31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储备项目,总投资10.13亿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设,依托项目建设,形成示范效果。力争到2015年创业园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创业与就业73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0%以上。优化品牌策略。对企业获得各级质量奖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等,予以1万至100万元不等的奖励,推进园区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的培育。目前园区内已有福建名牌产品2个,占全县7个的28.57%;福建名牌农产品1个,占全县5个的20%;注册商标13个,三品认证农产品44个。

突出三大主导壮产业。委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综合考虑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产业,科学推动园区建设。工厂化育菇。打造1150亩食用菌产业发展核心区,引进祥云、马诗龙、天益菌业等项目,突破银耳全自动工厂化瓶栽技术;突破工厂化栽培珍稀食用菌品种――绣球菌;全国首家突破灰树花工厂化栽培技术,实现周年出菇生产;突破了长袋菌包工厂化生产和低海拔地区香菇周年栽培。2013年,园区内种植食用菌5000多万袋,鲜品产量3.2万吨,产值2.3亿元,占全县食用菌总产值的31%,形成以洋中后楼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带。标准化种菜。扶持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的740亩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该项目被列入全国蔬菜标准园和省级蔬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目前园区内蔬菜播种面积10000亩次。计划在蔬菜核心区建设50多亩的集约化育苗基地、扩建150亩万吨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及200亩设施标准钢架大棚。产业化养殖。依托园内国家级龙头企业——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以种猪繁育、生猪养殖为主,饲料、食品、有机肥加工为辅,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2013年园区出栏生猪18.19万头,占全县生猪总出栏数66.2%

加大三股动力提后劲。科技支撑力。加强与科研院校所合作,在园区成立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尤溪分中心,重点转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技术;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所)合作,建立园区农业科技孵化区,实现院校(所)的科研项目、成果优先在园区研究、示范和应用;建设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项目,预计通过3-5年,可培育、推广具有自主产权的优质食用菌品种15个左右;引导园区内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目前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已率先使用。创新驱动力。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实施农业五新技术培训及品牌宣传推介项目,创业园主导产业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以上;实施百亩钢架大棚设施栽培项目,配套安装食用菌水帘降温等设施,实现香菇低海拔地区周年化生产;不断创新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组团发展,引入现代企业辐射发展,目前园区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省级以上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1家。市场带动力。尤溪县农民创业园区内企业紧随时代发展,以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结合市场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销售渠道,并通过新品研发和品类优化,新研发出香菇饼干等休闲产品,并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赶圩网),2013年实现网上销售5000多万元;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及VIP客户群体等产销衔接模式,向麦德龙等超市、福建体育技术学院等院校供应蔬菜。

解决三大问题促和谐。一是农民增收问题。将马诗龙、安农、祥云等工商资本引入园区,鼓励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农民创业和就业增收,如马诗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互助合作模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销售网络,为农户代加工菌包、建设水帘式养菌和出菇大棚、产品回收,农户承包经营养菌、出菇、加工、流通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环节,2013年,该公司60亩现代化出菇大棚带动创业农户15户,年可带动农户种植香菇16万袋、增加每户农民收入1.6万元。二是资源利用问题。依托福建省田伯生物肥有限公司,以食用菌废菌包、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在园区建成一个集畜禽(食用菌)沼(肥)菜(果、林)为一体的生态养殖”+“绿色种植(食用菌、蔬菜)循环农业,实现食用菌、畜禽产业废料得到有效利用。实施复合立体循环农业利用模式,有机蔬菜净菜加工下脚料用于喂养冷水鱼及山地散养鸡,阔叶林地下空间用于栽培灰树花,实现土地充分利用;通过实施西滨镇双洋村、厚丰村和洋中镇洋边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为3个村538户村民提供生活沼气,解决能源问题。三是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目前已有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及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该系统,其中,光华百斯特公司被授予首批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企业称号,达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违者可追究的目标。同时,食用菌核心区实现工厂化生产,采用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栽培食用菌,全程无施用化学农药、添加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 王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