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农业要闻
|
政务公开
|
科技广场
|
热线服务
|
市场资讯
|
创建活动
|
新农村
|
专题报导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新农村 » 新型农民 » 正文

脱贫致富带头人:张小凤

发布时间:2013-11-19 8:45:19   来源: 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2439  字号:  【关闭窗口

    张小凤,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官家地的女能人。以前,张小凤家负债累累,不服输的她从家乡的土特产——笋干中发现商机。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和诚信经营,官家地的笋干加工、销售点已发展到30多个,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笋干卖到了10多个省份。当上村妇代会主任后,她带动23户人家一起致富,每户平均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采访张小凤时,她电话不断,都是外地客户联系发货的事。
    今年46岁的张小凤,家在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官家地,是村党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近20年来,她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着乡亲一块致富。
    时光回到1994年。张小凤结婚时,家里欠了好几万元外债,若单靠种几亩薄田,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还清,她愁啊。
    溪源乡是三明市十大毛竹之乡之一,种植面积有8万多亩,笋干是特色产品。但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当时每公斤笋干只能卖2元多。“听说外地可卖高价。能不能从这里面做点文章?”张小凤动起了心思。
    她东拼西凑借了6000元,收购了一车笋干,运到广州。人生地不熟,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笋贩子,却由于经验不足,货物被骗走,两手空空回到家。
    不服输的张小凤不顾家人反对,再一次借钱贩运笋干。这次顺利成交,赚了5000多元,把上一次亏空的“窟窿”补上了。
    就这样,她走上了笋干经营之路。
    诚信经营,是她的原则。2008年5月,她与外地一名客商签订了1万公斤的购销协议,一个月内须交货。然而,由于气候原因,快到交货的时间,她才加工了一半。为履行协议,她咬咬牙,高价收购其他农户的产品去交货,这一单生意,她亏了3万元。
    “做生意,诚信是根本,质量是保证。”张小凤清醒地认识到这点。笋干的压榨、晾晒、分类、加工、包装等环节,都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有一年,她有一车货发往长沙,货到半路,丈夫突然打电话来说,车上笋产品包装袋有点问题,她二话不说,原路返回。
    正是靠着诚信经营,她的生意越做越大,笋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湖南、江西等10多个省市。如今,她每年销售各类笋干10多万公斤,纯利润40多万元,家里盖起了新房,买了小轿车。
    “我做生意时,大家帮了我很多,计生办、妇联等部门为我发放贴息贷款,乡亲们积极提供货源。现在,我富起来了,可不能忘了身边的姐妹。”于是,她把身边的邻居、村里的姐妹发动起来,带着她们一起搞加工、跑市场,指导她们给笋干分类、包装,并把自己的客户介绍给她们。
    以前,笋干加工切下的笋头被随手扔掉,张小凤发现这里面的商机,
    她把这些笋头切片加工成笋丝后,在江西市场非常俏销。
    她算了一笔账:每公斤笋干要切下0.2公斤笋头,笋头加工成笋丝后,可卖2元,都快赶上笋干的利润了。对此,她未藏着掖着,而是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家。
    “要不是小凤帮我,我还在过穷日子呢。”计生二女户黄嫦娥说,她结婚时,只有两间破旧的木板房、两口铁锅。在张小凤的协调下,计生部门为她办理了5000元贷款,做起了笋干生意。现在,黄嫦娥家里建了楼房,买了小轿车。
    徐金梅家有九口人,原来只种几亩水田,收入有限。张小凤带着她承包竹山,加工笋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家庭年收入达18万元。
    看到笋干货运都要雇车,张小凤又动员村民张虎熊去买卡车,专门为村民们送货到湖南,平均一周跑一次,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
    在官家地,张小凤带动脱贫致富的家庭有23户,每户平均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每家都建起了新房,13户购买了小轿车。如今,官家地的笋干加工、销售点已发展到30多个,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进入村级班子后,张小凤没辜负大家的期望,每年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培训,村里涌现出一批养猪大户、养兔大户等。去年,她又动员本村在外的经济能人张建平,回乡兴办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加入合作社,种植、加工小米椒,为乡亲们又增添了一条致富路。

    转载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项裕兴